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最美龙南人张振房事迹简介

  • 温情王子
楼主回复
头像装饰卡
  • 阅读:2107
  • 回复:1
  • 发表于:2014/8/7 15:52:55
  • 来自:中国 江西 赣州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龙南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张振房事迹简介



 

张振房,男,1941年出生,关西镇下黄老屋卫生所个体医生。

 行医前,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;行医中,他的行为依然净化着人们的心灵。在江西省龙南县关西镇黄卫村采访时,村民们说,张振房是他们的菩萨医生,他行医不为赚钱,只为救死扶伤。

37岁转行学医,诊所建在村角落



    张振房是一位半路出家的乡村医生,之前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。1978年,新彭村急需一名卫生员,组织上考虑到卫生员岗位的特殊性,决定从七名民办教师中挑选,那时的张振房已经年满37岁。

    “当时我更喜欢教师这一职业,何况37岁开始学医也是一件难事。组织上要干什么,我就要干什么;在党组织时,我就向党表示过这样的决心,不管做什么,都要干得有点像样。”对于两种职业的选择,张振房的回答非常质朴。

    就这样,大家都不愿做的事他接下来了。37岁的张振房开始始终学习医学知识了,在参加接受四个月的医学培训后,张振房开始了他的行医之路。缺少医学知识,他努力自学;缺少经验,他就主动请教老师和经验丰富的邻村医生;在行医路上,他多少希望自己早日成为群众最认可的好医生,群众健康的守护人,他许下诺言:行医不为赚钱,只为救死扶伤。

    不惑之年放弃自己内行的教师不做而去当村里的卫生员,让全村人想不通;当他将自己的卫生所建在村庄最里面老村部,乡亲们更不理解;那里位置偏僻,交通不便,在村民眼里,这里即使是开设出售农村生产生活的小店铺,也会亏本倒闭的。现实却大大出乎村民的意料,张振房的卫生所每天有不少病人前来看病,从早到晚,他总是说,太忙了,脱不开身。

        定南县岭北镇与新彭仅一山之隔,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山那边的村民爱上了舍近求远,有个感冒发烧什么的尽往张振房的卫生所里跑。“张医生看病收费不高,医术高明”,从定南县岭北镇带孩子过来看病的农民郑日成说道。

看病可赊账,进药靠贷款



    定南县岭北镇中湖村老人郑锦文是农村低保户,他的妻子是个残疾人,女儿嫁得远,两个老人体弱多病,生活十分艰难。每次生病,老人总是托人告诉张振房医生,每次张医生都是二话不说,叫人用摩托车把自己带到郑锦文的家中治病。郑锦文老人没什么收入,药费往往也是挂在账上。

    “我看病没钱了,就只好在张医生那里赊帐,有了钱我就给,我知道其它的医院是不会给我赊帐的,感谢他对我的关照。”谈起赊帐的事情,郑锦文非常感激张振房。

    “看病不管他有没有钱,不管他赊还是不赊,反正有病先看病,行医不能一心只想着赚钱。”张振房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
    在行医路上,张振房深刻地感受到了群众生活的艰难。他告诉我们,80年左右是最困难的时期,村民们看病没有钱,医药费都在他这里赊,附近不到100户的居民,九成以上的人看病赊帐。

    刚建卫生所的时候,微薄的盈利除了卫生所运行的开支之后,本身就所剩无几,群众的赊欠很快使张振房的卫生所面临困境。

    “进货的钱周转不过来,我经常要去贷款,一次货500元,看病必须要有药,没药怎么可以给人治病,只有这样。”张振房也感觉很无奈。

   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,联产承包使农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。在关西村,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,村民们在欢笑着脱贫致富的时候发现,乡村医生张振房家的困难让人揪心,比如说,耕田要牛,他家一时还真买不起。

    村民黄绍平告诉我们,条件好的人去信用社贷款、向亲戚借,买回了牛,那时候一头牛要一千多元,那时候他家六七个小孩,他没钱买牛,只好用我们买的牛,季节到了,村民会自觉借牛、犁耙给他,还会帮他犁好耙好田。这不是他家请求的,这是他医德十分好,取得大家的信任,大家也乐意给他出力。

不开天书药方,行医赚小钱



    老百姓看病经常会遇到医生的“天书”处方,字迹潦草难辨,用了什么药,价钱多少,病人“一头雾水”,有苦难言。

    张振房从不写“天书”处方,他的处方写得十分清楚,病人什么诊状,得用什么药,写得明明白白,他尽力做到病人求医看得明白,看得放心。拿着处方到他这里卖中药,他从不刁难,拿他的处方自行配药,他也反复叮嘱,生怕耽误病情。

    行医30多年,时代从20世纪跨入21世纪,张振房也从中年走到老年,开出的处方已经有8万多张,医治的病人不计其数,不变的是他执行的医疗收费标准,如今,每次计算药价他总是参照20世纪80年代的标准。

    “如今没有规定零售价格,就以80年代的零售价格作参考,以后了不起按这个价格加几分加几角,我的收费标准就这样。”当问起为什么2010年要按照80年代的标准作参考时,张振房是这样回答的。

    作为乡村医生,张振房始终坚守从医不为赚钱,只为救死扶伤的诺言。他以一颗平淡的心经营自己的卫生所,一叠叠整整齐齐的处方,记载着当地农民战胜疾病健康创业的足迹,凝聚着张振房医生毕生的心血,也见证了一名乡村医生的高尚医德。

    “我自从医以来一直按照以前的要求,一个月一本,一直坚持到现在,08年总营业额36851.88元,2345张,平均一张单是15.71元09年的情况是总营业额34740.84元,总处方单有2398张,平均每张单是14.79元。”张振房拿出了2叠厚厚的处方单。

    随着时间流逝,张振房也越来越老了,孩子们也长大了。张振房很想让一个孩子继承他的事业,可是看到父亲行医过上如此清贫的生活,二个儿子没一个愿意行医。

    如今,张振房的大儿子张荣成在县城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,回到农村看到父亲生活如此清贫,儿子忍不住会好奇的问父亲行医为什么会赚不到钱的事。这时父亲就会告诉儿子:“病人得病本来就痛苦,这时赚人家这么多钱是不道德的事情,我一个月除了开支能赚五六百元,两夫妻过生活就可以了。”

    张振房的孩子慢慢长大,他家的住房很快就不够住了,四个女儿和两个儿子,长大了可不好还挤在同一张炕上。正当他为房子没有地基发愁的时候,天上还真掉馅饼了,村民黄家传告诉他,你行医本分,救死扶伤,自己愿意无偿赠送一块宅基地给他,并立下字据为证。

    如今20多年过去了,当初黄家传赠送土地的字据已经十分破损,但是,提起当年的往事,受赠者感激,赠送者无悔。

       “这几间房子的地基都是我批下的,当时我也没收他一分钱。”看到张振房帮助百姓看病,黄家传将自家的地基赠送给了张振房。

    张振房是个知恩图报的老实人,村里人对他的好他铭记在心,所以更加认真钻研医学,以医感恩。让群众花最少的钱看好病一直是张振房的心愿,在行医中,他发现中医治疗是降低成本的一条好路子,于是,在村子的房前屋后,他种植了几十种常用的中草药,使群众治病成本大幅度下降。

    正因为对农民兄弟怀着深厚感情,在行医中,他事事想着病人,五毛能治好的病他不会一元,吃药能治好的病他不会输液,一看就明了的病他不提倡做设备检查。

    有句名言说道,人做一件好事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。生长在围屋的乡村医生张振房用30多年的行医历程,书写了这样一句当代良医新名言,医生,开一张便宜处方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开便宜处方,他做到了。
我又不是人民币,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。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